- 诺和诺德的*特经营理念:制药的不吆喝卖药
- 帖子创建时间:2008-08-18 评论:1 浏览:679
-
中国青年报 走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大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丹麦人:“知道诺和诺德吗?”回答总是干脆而骄傲:“当然知道,丹麦*大的制药企业。”
其实,诺和诺德早就冲出了丹麦,发展壮大成了在**制药行业处于良好地位的跨国成员。
据诺和诺德负责公关事务的副总裁迈克·鲁利斯先生介绍,创立于1923年的诺和诺德公司,8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主导者。其总部位于哥本哈根,在**79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个国家设有工厂,员工*过2.5万名,销售遍及180个国家。
公司高管“透明办公”
鲁利斯先生是学师范教育的,说话条理清楚,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在谈到诺和诺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时,鲁利斯说,诺和诺德的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已进入中国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诺和诺德先后在天津兴建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在北京建立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走进诺和诺德总裁兼**执行官索文森先生的办公室时,记者很惊奇:数百平方米的一个大房间,沿着窗户被隔成了5块办公区域,索文森和其他4位公司高管分居其中办公。说话,彼此听得见;行动,相互看得清。
“5位老总在一个房间办公,为什么?”记者直截了当地问。
“当初我决定这么做,目的是向全体职工发出明确的信号:公司高层对他们是公开透明的。”索文森答。
“如果公司普通职工想跟你们5位谈心,可以推门而入吗?”
“可以。但我的时间表排得很满,所以还是预约为好。”
坦率地说,记者这次到访总裁办公室并没有预约,是在参观总部办公楼时路过这里,临时“私闯”了进去。“你们进来时我正写博客,与职工沟通思想。职工也可以给我写邮件,提出他们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我都会亲自回复。”索文森说。
“三重底线”是制胜法宝
199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能只想着如何实现盈利*大化,而是要始终坚持“三重底线”原则,或称作“三重盈余”原则,即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
跨国公司现在都明白这样一条规律:当你不把盈利作为一出发点时,它反而会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因为单纯追求盈利、忽略社会和环境责任,企业就有可能走向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对立面,将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既不可能做大,更不会做强。
诺和诺德当然也不例外。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人才官金丽飒女士在向记者“吹风”时,发言的题目就叫做“‘三重底线’——制胜法宝”。金丽飒说:“我们希望同社会、环境融为和谐的整体,希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公司业务。”
金丽飒讲了许多诺和诺德在环保问题上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举措。但她说的一件事情却让记者难以忘记。“美国前副戈尔2007年曾到诺和诺德总部作了一次有关环保问题的讲座。在300多名听众中,只有30多名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其余的270名是来自公司的生产者。”一名当时听过戈尔演讲的职工也告诉记者:“戈尔对我们公司的环保工作很满意。环保意识已深入到了我们普通职工的心中。”
公司事业即职工自己的事业
如何当好跨国公司的一把手,应该是公司管理学上的重点课题。诺和诺德是世界**的大企业,“您认为当好总裁的真谛是什么?”记者问索文森。
“我想,要想当好公司*高**人,既不能靠个人威严,也不能靠个人技术,而要靠把公司事业变成职工自己事业的能力。职工在公司工作,应该让他们有自豪感、有成就感,把公司的发展与他们的个人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索文森1954年10月生于丹麦,1981年获丹麦**农学院林学专业硕士学位。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索文森在对年轻人讲成功之道时有自己*到的视角。他说:“成功就像种树,需要耐心。你今年播下种子,从发芽、成长到成材,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与索文森三次短暂的接触中,记者强烈地感到,他是一个以平易和蔼影响他人的高手。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跟他待在一起的快乐。记得在采访开始前,公司的一位年轻人给大家拿喝水杯,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坐在旁边的索文森什么也没说,只是使劲握了一下他的手。这种不经意中鼓励和安慰下属的举动,使在场的人对索文森陡生敬意。 - 文章标签:
-
快速评论您好,您还未登录,暂时还不能评价,请先登录
-
hlxt8888 2008-08-18楼 0踩 0赞 回复 引用
中国青年报 走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大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丹麦人:“知道诺和诺德吗?”回答总是干脆而骄傲:“当然知道,丹麦*大的制药企业。”
其实,诺和诺德早就冲出了丹麦,发展壮大成了在**制药行业处于良好地位的跨国成员。
据诺和诺德负责公关事务的副总裁迈克·鲁利斯先生介绍,创立于1923年的诺和诺德公司,8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主导者。其总部位于哥本哈根,在**79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个国家设有工厂,员工*过2.5万名,销售遍及180个国家。
公司高管“透明办公”
鲁利斯先生是学师范教育的,说话条理清楚,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在谈到诺和诺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时,鲁利斯说,诺和诺德的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已进入中国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诺和诺德先后在天津兴建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在北京建立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走进诺和诺德总裁兼**执行官索文森先生的办公室时,记者很惊奇:数百平方米的一个大房间,沿着窗户被隔成了5块办公区域,索文森和其他4位公司高管分居其中办公。说话,彼此听得见;行动,相互看得清。
“5位老总在一个房间办公,为什么?”记者直截了当地问。
“当初我决定这么做,目的是向全体职工发出明确的信号:公司高层对他们是公开透明的。”索文森答。
“如果公司普通职工想跟你们5位谈心,可以推门而入吗?”
“可以。但我的时间表排得很满,所以还是预约为好。”
坦率地说,记者这次到访总裁办公室并没有预约,是在参观总部办公楼时路过这里,临时“私闯”了进去。“你们进来时我正写博客,与职工沟通思想。职工也可以给我写邮件,提出他们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我都会亲自回复。”索文森说。
“三重底线”是制胜法宝
199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能只想着如何实现盈利*大化,而是要始终坚持“三重底线”原则,或称作“三重盈余”原则,即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
跨国公司现在都明白这样一条规律:当你不把盈利作为一出发点时,它反而会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因为单纯追求盈利、忽略社会和环境责任,企业就有可能走向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对立面,将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既不可能做大,更不会做强。
诺和诺德当然也不例外。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人才官金丽飒女士在向记者“吹风”时,发言的题目就叫做“‘三重底线’——制胜法宝”。金丽飒说:“我们希望同社会、环境融为和谐的整体,希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公司业务。”
金丽飒讲了许多诺和诺德在环保问题上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举措。但她说的一件事情却让记者难以忘记。“美国前副戈尔2007年曾到诺和诺德总部作了一次有关环保问题的讲座。在300多名听众中,只有30多名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其余的270名是来自公司的生产者。”一名当时听过戈尔演讲的职工也告诉记者:“戈尔对我们公司的环保工作很满意。环保意识已深入到了我们普通职工的心中。”
公司事业即职工自己的事业
如何当好跨国公司的一把手,应该是公司管理学上的重点课题。诺和诺德是世界**的大企业,“您认为当好总裁的真谛是什么?”记者问索文森。
“我想,要想当好公司*高**人,既不能靠个人威严,也不能靠个人技术,而要靠把公司事业变成职工自己事业的能力。职工在公司工作,应该让他们有自豪感、有成就感,把公司的发展与他们的个人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索文森1954年10月生于丹麦,1981年获丹麦**农学院林学专业硕士学位。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索文森在对年轻人讲成功之道时有自己*到的视角。他说:“成功就像种树,需要耐心。你今年播下种子,从发芽、成长到成材,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与索文森三次短暂的接触中,记者强烈地感到,他是一个以平易和蔼影响他人的高手。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跟他待在一起的快乐。记得在采访开始前,公司的一位年轻人给大家拿喝水杯,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坐在旁边的索文森什么也没说,只是使劲握了一下他的手。这种不经意中鼓励和安慰下属的举动,使在场的人对索文森陡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