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微信:bfzyw168 欢迎关注
  • 成功加入的圈子
  • 大理石之美
  • 帖子创建时间:2011-02-26  评论:1   浏览:983
  • 滇西高原,群山间悠然升起的一列山屏,白峰幽峡,梦一般悬浮在流云高湖之上。这便是大理的苍山。

     

      苍山有灵,生于此山的石头,或玉润明洁,或苍翠晶莹,或含云纳雾,或隐峰藏泉,似乎天地*钟这片山水,把大千世界般情景,都凝结在大理石中,幻为永恒。

     

    石史

       石头无言,自是无法向我们诉说六亿年间,从前震旦纪到喜马拉雅五次造山运动的壮烈了,但大理石,却默默地摄录下那以亿年计的大地动力质变的历史画卷。

     

      大陆隆动,苍山异峰突起,将深埋于地下的石宝,悄然抬升至海拔3000米左右的苍山山腰,呈带状地蕴藏着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理石,逶迤婉转系在苍山十九峰间,这便是传说中玉女遗落在这里的七彩腰带。

     

      大理石的开采和加工,至少在唐代就已名闻遐迩了。洱海地区民族用白石造多宝佛全身像,象四川青城山这样的名胜地,也派人千里迢迢赶来此地"易请佛像",其工之妙,其石之珍,可见一斑。其他大理石制品亦很*,大理石精品的收藏,在当时已是炙手可热。

     

      宋代,大理石开始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从俗家玩物跻身为宫廷藏品。明清以来,大理石的开采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采到富有诗情画意的"画石",多少石工魂销苍山绝壑,正是"血浸石骨成丹青"啊!

     

      上千年的大理石开采史,悄然地带动了大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据《新篡云南通志》等志书记载,在苍山脚的三塔一带,很早即开成了专营大理石的集市"础石街",产品销售全国及海外。

     

      现在,大理石制品已成为大理地区带动地方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础石街",整个大理古城乃至下关新城,处处都有大理石的加工与销售。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大理亦因大理石而增辉。

     

     

    石魂

      天幻地化的大理石画卷,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感应"着人的文化、人的精神。

     

      人们对石头的文化性或精神性因素的发现,从很早就开始了。

     

      远古的先民,在苍山白云横伫之处,发现温润洁白的"苍白玉",崇拜白石的他们不再迁徙,停留下来开拓田园,让祖先骨灰和白石的合体在银苍玉洱间世代伴眠入梦。唐宋时,他们的遗裔在这里建立了南诏国和大理国,叱咤风云,称雄西南。白石,以及相应的白色,成为他们立族立国、乃至成家创业的基础--抱染扶柱的大理"础石",或许也含些许这类寓意?

     

      如同这里的人民艰辛而灿烂的历史,大理石把多少风云苍桑录进石中,也把多少美好梦想投影于石。"彩花石"是人们格外亲睐的大理石种类之一。它奇,就奇在渗入石头的那些神秘影象。山水、人物、花鸟、虫兽无所不有,连传说中的神异鬼灵、历史上的胜迹名流,皆活灵灵地"显影"于石中。说真,它们可以逼真到让画家惊叹,不知是石能摄影,还是魂可入石;说幻,它们亦以造化的大手笔,写尽天精地灵、山魂水魄的神韵。

     

      对于苍山为何产彩花大理石以及石中的图画,民间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仙姑的画稿飘落苍山渗进石岩,有的说是玉女的彩带化入山石,还有的说是白龙的遗体变成矿脉;至于人神投影、异灵入石、天地感应的各种民间故事,更是到处都有。只要石上有石工的汗水,就会溅出灵感的火花,变成**,变成诗,随大理石,越过古今,传至四海。

     

      石工从云山深处采来毛石,如何切琢研磨,当有透石而观的慧眼和开凿混沌的功力;鉴赏家欲从云天雾海的石纹中看出个究竟,,更须有洞观石魂的悟性。

     

      采石即采意(创意),参石英钟如参禅。面对一方彩花大理石,初看,其纹理*为泼墨写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出千峰叠翠、百川霖雨,看出湖光山色、云霞海曙,看出龙飞凤舞、兽走禽戏,甚至看出人形鬼影、众生世相。在"象什么"的视觉导向中,人们无不惊叹天工之巧。这是大理石审美的摹形之境。

     

      再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时不再套比具体的物象,不再关注"象什么""不象什么",*然于一般直观联想,只希冀在一种非功利的审美观照中,*自玩味那天赉之笔的微妙神韵,看凝固的石纹所显示的灵动意象。"天意泼洒笑俗笔",这是大理石审美的写意之境。

     

      禅家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归元之观,或可用来借喻大理石审美的*三境界?这时观石,如登高看世界,看到的是整体氛围而非局部镜像,如神游天地间,感悟的是造化因缘而非一般形貌。换言之,这是在一种肤感魂觉、亲切自然的状态下,去重新发现身边的世界。而大理石"",正以其造化奇功和神来之笔,画出了遍在自然的灵魂,写照了一种与人的文化和精神相对应的返元归真情境。它让人在凿开混沌石胎的同时,开启创意的空间;在观照*石画的同时,洞察造化的永恒。这,或许也可以看作大理石审美的*三境界--感悟之境吧。

     

      大理石的形成,是大自然所为;大理石的开采、切琢、研磨、分类、鉴赏、交流,则是人之所为,并由此带出宗教、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经济诸领域的诸多话题。

     

      我们也许不用再列举那些与石共生的石俗、石艺以及相应的石器、石居、石雕、石话等石文化"创意"的主角,都是人。

     

      石本无言,是人给石赋予了韵味和意义;

     

      石亦无魂,是人为石注入了性灵和魂魄。

     

      应该说,所谓大理石魂韵,正是大理石文化创造者、鉴赏家们的精神写照和文化投影。

     

    大理石,美哉!纳天地万物之精华;奇哉!托高人韵士之睿智。

     

  • 文章标签:
  • 快速评论
    您好,您还未登录,暂时还不能评价,请先登录
  • top1333  2011-02-26

    滇西高原,群山间悠然升起的一列山屏,白峰幽峡,梦一般悬浮在流云高湖之上。这便是大理的苍山。

     

      苍山有灵,生于此山的石头,或玉润明洁,或苍翠晶莹,或含云纳雾,或隐峰藏泉,似乎天地*钟这片山水,把大千世界般情景,都凝结在大理石中,幻为永恒。

     

    石史

       石头无言,自是无法向我们诉说六亿年间,从前震旦纪到喜马拉雅五次造山运动的壮烈了,但大理石,却默默地摄录下那以亿年计的大地动力质变的历史画卷。

     

      大陆隆动,苍山异峰突起,将深埋于地下的石宝,悄然抬升至海拔3000米左右的苍山山腰,呈带状地蕴藏着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理石,逶迤婉转系在苍山十九峰间,这便是传说中玉女遗落在这里的七彩腰带。

     

      大理石的开采和加工,至少在唐代就已名闻遐迩了。洱海地区民族用白石造多宝佛全身像,象四川青城山这样的名胜地,也派人千里迢迢赶来此地"易请佛像",其工之妙,其石之珍,可见一斑。其他大理石制品亦很*,大理石精品的收藏,在当时已是炙手可热。

     

      宋代,大理石开始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从俗家玩物跻身为宫廷藏品。明清以来,大理石的开采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采到富有诗情画意的"画石",多少石工魂销苍山绝壑,正是"血浸石骨成丹青"啊!

     

      上千年的大理石开采史,悄然地带动了大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据《新篡云南通志》等志书记载,在苍山脚的三塔一带,很早即开成了专营大理石的集市"础石街",产品销售全国及海外。

     

      现在,大理石制品已成为大理地区带动地方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础石街",整个大理古城乃至下关新城,处处都有大理石的加工与销售。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大理亦因大理石而增辉。

     

     

    石魂

      天幻地化的大理石画卷,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感应"着人的文化、人的精神。

     

      人们对石头的文化性或精神性因素的发现,从很早就开始了。

     

      远古的先民,在苍山白云横伫之处,发现温润洁白的"苍白玉",崇拜白石的他们不再迁徙,停留下来开拓田园,让祖先骨灰和白石的合体在银苍玉洱间世代伴眠入梦。唐宋时,他们的遗裔在这里建立了南诏国和大理国,叱咤风云,称雄西南。白石,以及相应的白色,成为他们立族立国、乃至成家创业的基础--抱染扶柱的大理"础石",或许也含些许这类寓意?

     

      如同这里的人民艰辛而灿烂的历史,大理石把多少风云苍桑录进石中,也把多少美好梦想投影于石。"彩花石"是人们格外亲睐的大理石种类之一。它奇,就奇在渗入石头的那些神秘影象。山水、人物、花鸟、虫兽无所不有,连传说中的神异鬼灵、历史上的胜迹名流,皆活灵灵地"显影"于石中。说真,它们可以逼真到让画家惊叹,不知是石能摄影,还是魂可入石;说幻,它们亦以造化的大手笔,写尽天精地灵、山魂水魄的神韵。

     

      对于苍山为何产彩花大理石以及石中的图画,民间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仙姑的画稿飘落苍山渗进石岩,有的说是玉女的彩带化入山石,还有的说是白龙的遗体变成矿脉;至于人神投影、异灵入石、天地感应的各种民间故事,更是到处都有。只要石上有石工的汗水,就会溅出灵感的火花,变成**,变成诗,随大理石,越过古今,传至四海。

     

      石工从云山深处采来毛石,如何切琢研磨,当有透石而观的慧眼和开凿混沌的功力;鉴赏家欲从云天雾海的石纹中看出个究竟,,更须有洞观石魂的悟性。

     

      采石即采意(创意),参石英钟如参禅。面对一方彩花大理石,初看,其纹理*为泼墨写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出千峰叠翠、百川霖雨,看出湖光山色、云霞海曙,看出龙飞凤舞、兽走禽戏,甚至看出人形鬼影、众生世相。在"象什么"的视觉导向中,人们无不惊叹天工之巧。这是大理石审美的摹形之境。

     

      再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时不再套比具体的物象,不再关注"象什么""不象什么",*然于一般直观联想,只希冀在一种非功利的审美观照中,*自玩味那天赉之笔的微妙神韵,看凝固的石纹所显示的灵动意象。"天意泼洒笑俗笔",这是大理石审美的写意之境。

     

      禅家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归元之观,或可用来借喻大理石审美的*三境界?这时观石,如登高看世界,看到的是整体氛围而非局部镜像,如神游天地间,感悟的是造化因缘而非一般形貌。换言之,这是在一种肤感魂觉、亲切自然的状态下,去重新发现身边的世界。而大理石"",正以其造化奇功和神来之笔,画出了遍在自然的灵魂,写照了一种与人的文化和精神相对应的返元归真情境。它让人在凿开混沌石胎的同时,开启创意的空间;在观照*石画的同时,洞察造化的永恒。这,或许也可以看作大理石审美的*三境界--感悟之境吧。

     

      大理石的形成,是大自然所为;大理石的开采、切琢、研磨、分类、鉴赏、交流,则是人之所为,并由此带出宗教、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经济诸领域的诸多话题。

     

      我们也许不用再列举那些与石共生的石俗、石艺以及相应的石器、石居、石雕、石话等石文化"创意"的主角,都是人。

     

      石本无言,是人给石赋予了韵味和意义;

     

      石亦无魂,是人为石注入了性灵和魂魄。

     

      应该说,所谓大理石魂韵,正是大理石文化创造者、鉴赏家们的精神写照和文化投影。

     

    大理石,美哉!纳天地万物之精华;奇哉!托高人韵士之睿智。

     

    0踩 回复 引用
  •  共1条 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