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微信:bfzyw168 欢迎关注
  • 成功加入的圈子
  • 古建筑物防雷方案/南阳加油站防雷设计
  • 帖子创建时间:2011-01-28  评论:1   浏览:627
  • 1.直击雷的防护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部,其作用是引雷,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顷刻流散到大地中去

      古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除满足GB50057-94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接闪器应采用避雷带和短避雷针。
      为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避雷针(3050cm)的组合形式,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避雷针,以便有效接闪泄流人地。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应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2)避雷带应沿古建筑物屋脊的轮廓弯曲,避雷带应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当的高度,以及其上的吻兽、宝*和斜脊下端的垂兽等20cm。避雷带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当脊或檐不在保护范围时,应增加避雷带的高度。避雷带应设计成古建筑物屋面的轮廓线,须精选优质耐用材料,精细加工,安装工艺要求精良,市防雷设施与古建筑物融为一体。
      (3)攒尖*的亭、塔、殿等古建筑物的宝*处,以及大型古建筑正脊上的吻兽、正脊中间较**的尖塔、宝*处可安装短避雷针,原则上应安装在中心位置,不破坏古建筑物的对称平衡原貌。沿斜脊和四檐安装避雷带,避雷带的外口沿檐角走向安装短避雷针。
      (4)金属宝*其外部金属层厚度大于4mm时,可做接闪器,但必须与避雷带连接。
      (5)引下线应从古建筑物外立面四角、山墙、后檐墙布设,平均间距18米,须尽可能对称隐蔽安装。古建筑物正面为安全及美观起见不宜设引下线,面阔较大的大殿前屋檐避雷带可选直径较粗的材料敷设,两端引下线也须加大材料直径。引下线一般不得少于2组,大型古建筑物不得少于4组。
      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二次危害。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应按规范要求敷设。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要对称。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应采用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1.8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人员接触产生触电危险。
      (6)古建筑物接地装置的布设应根据其用途、性质、地理环境和人员多少等情况来选择结构方式和位置。对重要的游客集中的古建筑物内部应做均压措施。对宽度较窄的古建筑物可采用水平周圈式接地装置,并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的安全距离。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这样可以使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也可以减小室内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易产生高压反击危害。另外,为降低雷电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当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小于3 m时,接地体局部应深埋地面1m以下。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 文章标签:
  • 快速评论
    您好,您还未登录,暂时还不能评价,请先登录
  • hnybfl83  2011-01-28

    1.直击雷的防护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部,其作用是引雷,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顷刻流散到大地中去

      古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除满足GB50057-94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接闪器应采用避雷带和短避雷针。
      为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避雷针(3050cm)的组合形式,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避雷针,以便有效接闪泄流人地。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应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2)避雷带应沿古建筑物屋脊的轮廓弯曲,避雷带应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当的高度,以及其上的吻兽、宝*和斜脊下端的垂兽等20cm。避雷带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当脊或檐不在保护范围时,应增加避雷带的高度。避雷带应设计成古建筑物屋面的轮廓线,须精选优质耐用材料,精细加工,安装工艺要求精良,市防雷设施与古建筑物融为一体。
      (3)攒尖*的亭、塔、殿等古建筑物的宝*处,以及大型古建筑正脊上的吻兽、正脊中间较**的尖塔、宝*处可安装短避雷针,原则上应安装在中心位置,不破坏古建筑物的对称平衡原貌。沿斜脊和四檐安装避雷带,避雷带的外口沿檐角走向安装短避雷针。
      (4)金属宝*其外部金属层厚度大于4mm时,可做接闪器,但必须与避雷带连接。
      (5)引下线应从古建筑物外立面四角、山墙、后檐墙布设,平均间距18米,须尽可能对称隐蔽安装。古建筑物正面为安全及美观起见不宜设引下线,面阔较大的大殿前屋檐避雷带可选直径较粗的材料敷设,两端引下线也须加大材料直径。引下线一般不得少于2组,大型古建筑物不得少于4组。
      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二次危害。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应按规范要求敷设。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要对称。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应采用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1.8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人员接触产生触电危险。
      (6)古建筑物接地装置的布设应根据其用途、性质、地理环境和人员多少等情况来选择结构方式和位置。对重要的游客集中的古建筑物内部应做均压措施。对宽度较窄的古建筑物可采用水平周圈式接地装置,并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的安全距离。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这样可以使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也可以减小室内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易产生高压反击危害。另外,为降低雷电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当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小于3 m时,接地体局部应深埋地面1m以下。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0踩 回复 引用
  •  共1条 1页 1